top of page

有关和声 (HARMONY) 1 - 难度、学习年龄和课程长度

和声是什么 和声(Harmony)是关于乐音音频同时性(也包括续时性)分布自然法则描述、总结性学科,对于理解音乐构成及其自然逻辑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音响(sound)的范畴里,广义的和声(harmony)可以是指任何由超过一个频率所组合而成的声音。但在西方音乐里面,和声也常常用来描述不同和弦(chord)的配搭手法,由于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就作曲理论的一般观念而论,和声是与对位(即通常所说的复调)相对应的技术范畴。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一百多年的音乐实践中,和声一直被看成是对位的基础,具有色彩功能与结构功能两种基本属性。 和声学 和声学是研究如何在同一时间演奏不同的音高而获得协调或不协调效果的学科。作为一种作曲的基本技法和历史风格,大小调和声曾盛行于欧洲巴罗克至浪漫主义阶段的音乐实践,是为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等音乐家共同运用并为之不断创新发展的和声体系。 一般的和声教学都以四部合唱作为写作训练的基本形式。这样做不仅是因为这种形式简单、明晰、易于掌握,而且也是由于它恰好与大小调和声早期实践的常见形式一脉相承。通过这种形式的写作训练,有助于达到对整个体系本质上的理解。此外,四部和声的结构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音响结合的普遍规律,把它作为和声写作基础训练的中心课题来做,亦有得于向室内乐、交响曲等更复杂的创作形式过渡。 RCM和声的难度 由于RCM体系运行的需要,和声也同样的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分别对应着演奏的九级、十级和ARCT级,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目标完成十级,所以也就学到中级和声为止了。当然如果想要继续获取ARCT的证书,高级和声是必考的科目之一。 就难度而言,由于所见有限,只能和中国大陆音乐教育系统来做对比,RCM的初级和中级基本上涵盖了专业音乐学院表演专业大学二年级一年的和声结业水准,估计目前各大院校原有的音乐系升级变为音乐学院之后,也应该是这个难度系数,例如原来的XX师范大学音乐系,改名变为XX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表演专业有器乐演奏专业,则涵盖了钢琴、弦乐、木管、铜管等等,再加上声乐专业,本科生结业的水准就是RCM中级和声的程度。作曲指挥专业则在进校开始就学习和声,因不同学校而异但大体相近,学习期限大致是一年半到两年,可以完成RCM三级和声+再复杂一些的20世纪现代和声的知识。作为国内音乐学院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能会涉及一些RCM高级和声的内容,但多数不作为必修课,而是根据个人兴趣选修而已。 所以在某一个层面上来说,这里的华人小孩子所学的,不会比他们的钢琴、小提琴、声乐老师的和声理论水准低,如果进入了高级和声,超过老师的可能性已经是极大了,因为来自大陆的器乐演奏老师基本上没学过这个难度的和声。 美国来说,基本上绝大多数著名的专业音乐学院,以及各大学的音乐学院,所用的课本涵盖的范围,和RCM三级差不多,只是更加深入一些而已。 和声不太好学,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了。所以RCM历年的全国平均分远比基础乐理(Rudiments)低的多,反而在高级和声的平均分上又上来了,为什么?因为参加ARCT考试的考生,大多数是成年人的老师。他们在音乐环境中所浸泡的年头,远远超过十来岁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学习和声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常识 全部乐理的基础知识,包括音程、和弦等等,这两项也是在和声中最为重要的。只有打好了乐理的基础,才能够在和声的学习上相对轻松且容易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前面提到的为何不要断续学习的原因之一。这些年很多的学生乐理学完之后,极端的情况上期刚考完,这期开始学和声,一问三不知,全忘光了。这样对于学习和声来说,真的成问题。我在高级和声课程中,有的学生连初级和声的一些最基本规则都忘的一塌糊涂,这可如何是好? 有些家长期待着把孩子一交给学校,三个月一期,就直接来它个八十分,和学校成绩一样嘛,学校的课程总是考的不错嘛,和声不说A也应该是B吧?可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问题是你在学校一周要看多少小时的物理化学课本,而和声课本呢?在家看不看?交作业之前才想起来翻一下?老师批的错误,重新再做一遍了吗?这个难度比起天天看的数学,真的不见得容易。所以,考到80分的孩子不是没有,那是孩子努力的结果,不及格的,也正常,不需要太责备。作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去理解大学音乐专业的课程,谈何容易呢?

bottom of page